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 于大龍 李云聰
9月29日,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在聊城市召開的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主題新聞發布會中了解到,自全市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工作啟動以來,聊城市教育體育局堅決扛起教育主陣地責任,以體系化推進、特色化落實為路徑,扎實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各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聊城市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戰紅嶺同志介紹,市教體局通過聚焦教學核心,構建全鏈條教育體系;打造特色載體,增強教育實踐實效;強化協同推進,提升教育整體質效三方面,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
堅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融合。一是深挖課程資源,組織各學科教師系統梳理教材中統一多民族國家國情及“五史”相關內容,在語文、歷史、政治等學科中有機滲透,引導學生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二是豐富課程供給,面向全市征集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優質課程182節,涵蓋專題課36節、課程思政課120節、主題活動課26節,為學校教學提供豐富素材。同時,鼓勵學校結合地方特色開發校本課程、編寫教育讀本,厚植學生家國情懷。三是強化思政引領,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結合黨團隊主題活動分階段開展教育,貫通“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讓教育更具針對性和感染力。
注重以多樣化活動為抓手,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活起來”。一是建強宣傳陣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等活動,指導各級學校利用宣傳欄、電子屏設置主題板塊,滾動推送民族團結知識,營造濃厚氛圍。二是推進社團建設,在聊城第六中學、聊城市實驗小學、臨清市逸夫實驗小學等46所試點學校率先組建“小石榴籽”社團,通過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傳遞民族團結理念,目前正總結試點經驗,穩步擴大社團覆蓋范圍。三是深化示范引領,重點支持聊城三中和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打造樣板:聊城三中建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館,目前該教育館已正式投入使用;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史料中心、教研中心、紅石榴沙龍,開設專門課程,構建“五融五育”職教鑄牢育人機制。
堅持內外聯動、上下協同,凝聚教育工作合力。一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教師培訓內容,通過集體備課、協同教研、觀摩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每年評選優質課程樹立教學標桿。二是促進教育公平,保障各民族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權利,堅持統一編班、混合教學,完善精準資助機制,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特別是,自2015年起,聊城三中開設青海班,已累計招收11屆439名青海學生,畢業8屆317人。三是加強團結協作,支持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推進“魯藏疆渝”職教協作,組建“文藝輕騎兵”魯喀支教隊赴新疆喀什開展支教活動,開設非遺面塑、中國舞、合唱、足球等課程,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排練舞臺劇《等你歸來》,弘揚孔繁森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聊城記者站歡迎各界投稿,提供線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視頻。新聞熱線:1867881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