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 于大龍 李云聰
8月26日,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從聊城市召開的“‘十四五’發展看聊城”系列“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專場新聞發布會中了解到,聊城市省重點實驗室以“三強三共四化”為核心抓手,為產業創新提供有力支撐,60%以上科研成果實現轉化,高性能銅基新材料實驗室成果帶動企業新增產值3億多元,新能源商用車實驗室技術帶動產業鏈新增經濟效益20多億元,吸引30多所高校及300余名高端人才參與合作。
聊城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二級調研員袁余成同志介紹,在聊城市省重點實驗室建設過程中,市科學技術局以“三強三共四化”為核心抓手,在多個領域布局重點實驗室,成功躋身全省“1313實驗室體系。市級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聚焦體系建設,以2年內構建布局科學、層次清晰、特色突出的體系,保持200家左右規模為目標、圍繞“五個一批”展開具體任務。
聊城市省重點實驗室建設成效顯著,以“三強三共四化”為核心抓手,在信息技術、新材料等多個領域布局山東省顯示與集成電路用聚酰亞胺材料重點實驗室、山東省高性能銅基新材料重點實驗室等1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數量較上年度接近翻倍,成功躋身全省“1313實驗室體系,位居魯西地區前列。“三強”就是通過(強組織、強政策、強考核)筑牢建設根基,“三共”就是通過(平臺共建、技術共研、人才共育”實驗)激活創新動能,“四化”就是通過(科研產業化、資源集聚化、管理規范化、服務產業精準化)提升綜合效能,為產業創新提供有力支撐。其中,60%以上科研成果實現轉化,如高性能銅基新材料實驗室成果帶動企業新增產值3億多元,新能源商用車實驗室技術帶動產業鏈新增經濟效益20多億元,吸引30多所高校及300余名高端人才參與合作。?
市級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聚焦體系建設,主要目標是2年內構建布局科學、層次清晰、特色突出的體系,保持200家左右規模。重組后,實驗室研究領域與區域布局更適配12條重點產業鏈,承擔重大任務、產學研融合及突破關鍵技術能力顯著提升,能集聚頂尖人才團隊,攻克“卡脖子”技術,產出一批有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具體任務圍繞“五個一批”展開:一是提升一批優質實驗室,引導其聯合高校院所擴隊伍、引人才、增投入;二是優化一批方向欠佳實驗室,結合產業需求助其整合資源、確立精準方向;三是整合一批相近實驗室,推動跨單位組建跨學科實驗室,同一依托單位有多家相近實驗室的須主動重組;四是撤銷一批不合格實驗室,對長期無成果或不參與重組的堅決清退;五是新建一批前沿特色實驗室,依托高校優勢學科和龍頭企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填補空白。?
體系建設創新機制體現在:一是推進實體化建設,支持實驗室成為依托單位二級獨立機構或獨立法人,推行主任負責制,賦予研究方向、經費使用等自主權;二是鼓勵高水平帶頭人任主任,實施“雙聘制”培育復合型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三是強化產業賦能,要求12條產業鏈“鏈主”企業牽頭或參與建設,確保重組后70%以上實驗室有企業參與;四是深化開放合作,吸引市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參與,建立跨區域協同創新機制,提升實驗室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