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 于大龍 李云聰
8月26日,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從聊城市召開的“‘十四五’發展看聊城”系列“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專場新聞發布會中了解到,近五年來,聊城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市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提升。聊城市高新技術企業從2020年的267家增長到2024年的918家,增幅243.8%。科技型中小企業從2020年的303家增長到2024年的1305家,增幅330%。科技型企業數量實現了翻番增長。
聊城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一級調研員王相東同志介紹,“十四五”期間,聊城市科學技術局扶持培育科技型企業,助力項目突破和產業攻關,擴大創新平臺規模,注重校企協同合作,持續優化科創環境,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十四五”期間,聊城市科技局堅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了“圍繞產業抓科技、壯大產業強科技”的良性循環,為聊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譜寫了濃墨重彩、跨越發展的科技篇章。
壯大主體,科技型企業翻番增長。深入開展科技型企業“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梯次培育。十四五期間,市科技局精準挖掘申報源頭企業,建立動態高企培育庫,優化高企認定服務流程,及時落實各項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及獎補政策,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引導人才、服務、政策、資本向高新技術企業聚集,聊城市高新技術企業規模質量得到雙提升。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從2020年的267家增長到2024年的918家,增幅243.8%。同時,積極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享受科技、金融、財稅等普惠政策,科技型中小企業從2020年的303家增長到2024年的1305家,增幅330%。
項目突破,助力產業攻關提升。圍繞聊城市重點產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研究,著力破解制約全市產業轉型發展的技術瓶頸。“十四五”以來,聊城市共承擔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478項,爭取各類省級科技創新資金支持5億余元。其中,國家外國專家項目8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5項、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17項、省科小提升工程116項、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項目22項、省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提振行動和良種工程9項。波米科技“高端芯片封裝用聚酰亞胺材料”、中色奧博特“5G用高精度壓延銅箔技術”入選“山東好成果”。陽谷華泰、聊城大學等單位實施的7個項目獲得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同時,組織實施市級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科技型中小企業攀登計劃、產學研引導、高效生態農業、社會發展政策引導等項目460余項。科技項目的實施帶動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全市新增發明專利4150件,截至6月底,全市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969件。
筑牢基礎,創新平臺倍增提級。“十四五”期間,通過優化提升、整合重組、謀劃新建,構建多層次、高能級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全市新增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業設計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國家級創新平臺12家,山東省技術創新中心、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山東省創新創業共同體等省級創新平臺120家,全市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達到303家,其中國家級創新平臺39家。以省重點實驗室重組為契機,推動聊城市山東省膠類藥物研究與開發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新能源商用車安全與節能重點實驗室、山東省高性能銅基新材料重點實驗室等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總量達到12家,居魯西地區前列;設立聊城產業技術研究院,帶動聊城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建設山東省軸承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推動軸承產業“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建設聊城山東省大學科技園,加速技術轉化和產業孵化;建設山東省果業育種及智能化種植國際示范基地,有力提高了聊城市農業對外開放和科技水平。持續推進市級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新增市級重點實驗室59家、技術創新中心92家,認定山東東大塑業有限公司、山東奧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瑞捷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人才飛地”35家。整合重組聊城產業技術研究院和聊城山東省大學科技園,形成協同創新合力。實施“一鏈一院”行動,推動信發集團農業有限公司、中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等12條產業鏈鏈主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產業研究平臺。
協同創新,科技合作成果豐碩。“十四五”期間,聊城市全方位深化與高校院所的合作,加強高層次人才引育。舉辦“科技合作名校直通車”“高校科研成果聊城對接會”“高層次外國專家齊魯行暨聊城海外人才交流會”等系列產學研合作活動,先后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江南大學、武漢紡織大學、山東大學、齊魯工業大學等5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穩定合作關系,為企業解決了一大批技術瓶頸問題,轉化了一大批科技成果。推行“科技副總”選聘制度,從高校院所選聘258名專家學者到聊城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協助企業與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加強高層次科技人才引育,入選科技領域泰山產業領軍人才12人,累計引進外國高端人才106人,4名外國專家榮獲省政府齊魯友誼獎。
創新生態,科創環境持續優化。“十四五”以來,市委、市政府以政策創新為引領,構建“全鏈條、多元化、可持續”的科技創新生態。出臺一系列引導加大研發投入,支持創新的政策措施,有效帶動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超過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57.23%,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強化科技金融支撐,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貸款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累計發放630筆科技成果轉化貸款和619筆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為1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落實省、市財政貸款貼息補助,有效的緩解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積極建設聊城科技大市場,構建以產業化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獲評中國和省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3項。狠抓“創新券”政策落實,推進省大型科研儀器及中試裝置開放共享工作,321臺(套)科學儀器成功安裝物聯裝置,累計使用“創新券”3000余張,獲省補助68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