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 于大龍 李云聰
8月15日,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在聊城市召開的“產業鏈上的山東好品牌”企業家系列聊城裝備制造和汽車及零部件專場,現場記者見面會上了解到,近年來,聊城市科技局深入貫徹落實“制造業強市”戰略部署,充分發揮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鏈牽頭部門作用,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抓手,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提質升級。今年上半年,全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鏈完成產值161億元,同比增長14.9%,增速居12條產業鏈首位。
聊城市科技局四級調研員于得華同志介紹,在產業鏈企業規模、創新水平、生產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同時,聊城市科技局將堅持招引聚鏈,夯實產業后勁;堅持科技強鏈,激發產業活力;堅持龍頭引鏈,壯大產業筋骨;堅持服務穩鏈,優化產業環境。通過四方面的舉措,加快推動聊城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為聊城市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強勁動力。
在產業鏈企業規模上,擁有規上企業71家,培育了“小巨人”企業2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8家、瞪羚企業12家。擁有中通客車、中通新能源和時風集團3家整車制造龍頭企業,以及友升鋁業、博源精密、通盛汽車、端子電器等車身鋁合金材料、電池部件、空調、線束生產企業。
在產業鏈創新水平上,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5家,實施省級技術攻關項目10項,57家企業獲得省級研發補助300余萬元。實施“一鏈一院”行動,推動產業鏈龍頭企業中通客車與山東交通學院共建“聊城市低碳智能車輛技術及應用現代產業學院”。
在產業鏈生產能力上,具有生產客車3萬輛、專用車2萬輛、農用汽車130萬輛、輕卡8萬輛的能力,擁有年產500萬臺套單缸泵、1000萬支噴油器、310萬臺汽車散熱器、350萬只汽車輪轂、55萬臺冷凝器等的生產能力,形成了集整車和零部件研發、生產、貿易為一體的汽車產業體系,助力聊城成為全國重要的客車、專用車和零部件研發和制造基地。
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作為聊城重要的支柱產業和傳統優勢領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聊城市科技局作為產業鏈牽頭部門,將聚焦企業發展需求,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全面推進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向高端、智能、綠色方向轉型升級。
堅持招引聚鏈,夯實產業后勁。密切關注產業發展新趨勢、新變化,制定完善聊城重點企業圖譜、產業鏈圖譜,組織開展供應鏈對接活動。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汽車產業展會,對接行業頭部企業,擴大市場份額。圍繞龍頭企業配套,重點開展電池、電機、智能駕駛等領域點對點精準招商,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入駐,形成產業鏈集聚效應。?
堅持科技強鏈,激發產業活力。支持產業鏈企業強投入、建平臺、引人才、促研發,推動更多產業鏈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切實提升產業創新實力。引導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圍繞技術堵點和前沿領域,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帶動產業提質升級。
堅持龍頭引鏈,壯大產業筋骨。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整合產業鏈資源,擴大企業規模。比如,支持中通客車搶占產業發展前沿,打造國際知名汽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支持時風集團用好輕卡生產資質這一資源,大力發展新能源輕卡產業。強化龍頭企業與配套企業共同開展產品研發與市場開拓,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堅持服務穩鏈,優化產業環境。開展巡鏈診鏈活動,邀請汽車產業領域的技術專家、管理專家、金融專家,深入企業解決企業發展難題。創新金融服務,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積極推廣成果轉化貸款等金融產品,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狠抓上級支持產業發展的惠企政策落實,切實激發企業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