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 于大龍 李云聰
山東商報·山海新聞獲悉,10月23日,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十四五’發展看聊城”系列“城市品質提升”專場新聞發布會。聊城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延星同志介紹,“十四五”以來,市住建局始終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樹立“大城建觀”,系統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切實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圍繞“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標準,聊城從設計、施工到維護全鏈條發力,推動住宅品質全面提升。
在設計方面,聊城牽頭編制了聊城“好房子”建設導則,除了落實國家要求,還加入了更多貼近百姓生活的細節。比如,新建住宅將層高由2.8米提高至3米以上,將車位配比由1:1.1提高到至少1:1.2,家家預留充電樁安裝條件。特別是電梯配置,國家要求4層以上安裝,我市提出更高標準,2層以上就安裝電梯,真正把群眾的所需所盼,實實在在地考慮到“好房子”設計中。
施工過程中,嚴格落實“六不、六防、三省、三要”的“6633”質量要求,“六不”就是“不霉、不堵、不漏、不吵、不裂、不臭”,“六防”就是“防火、防災、防電、防盜、防撞、防摔”,“三省”就是“省心、省地、省錢”,“三要”就是“要健康、要實用、要關懷”。圍繞這些目標,我們推行“舉牌驗收”,關鍵工序、隱蔽工程全程記錄,還組織“工地開放日”,邀請群眾現場監督。“十四五”以來,37個項目獲得“泰山杯”,此外,我們還創建了2項“國家優質工程”,拿下了國家級“廣廈獎”。目前,全市已有14個項目入選省級高品質住宅試點項目,另有43個符合“好房子”標準的項目正在建設,其中27個已開啟預售。接下來,購房節、房交會等讓利惠民的活動還將持續舉辦,全力打造“房源集中、政策優惠、服務全面、購房便捷”的一站式看房購房平臺,真正讓老百姓實現省心看房、順心安家。
在維護方面,聊城出臺新建住宅工程質量保修期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延長保修期,比如,將屋面防水、外墻防滲漏等關鍵部位保修期從5年延長至10年,將電氣管線、給排水管道保修期由2年延長至5年,讓業主住得更安心、更有保障。在把“新房子”建成“好房子”的同時,我們也著力把“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今年以來,我們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高層住宅外墻、電梯、管線等安全隱患排查,目前已排查5700余棟,后續將根據排查結果,分類實施維護和更新,讓“老房子”煥發新生機。在城里建“好房子”的同時,也要在農村建“好房子”。近年來,我們編制了現代宜居農房建設導則和圖集,提供26套戶型設計方案,免費供群眾使用。同時,推廣了農村自建房“點菜單”系統,培養了一批鄉村建設工匠,老百姓可以自主選擇中意的房型、建筑隊和施工材料,目前已有2000余戶群眾通過“點菜單”建房,住上了滿意的新居。
此外,聊城還推出房屋“以舊換新”政策,提供“幫賣”“收購”“房票置換”三種模式,并配套10項支持政策,切實暢通新房與二手房交易渠道,更好滿足群眾改善性住房需求。第一種模式是,換房人將舊房委托給中介機構進行“幫賣”,同時鎖定新房,若舊房在60天內未售出,新房定金無條件退還;第二種模式是,支持房企、國有平臺等市場主體直接收購“舊房”,收購的舊房可以用作保障性租賃住房、長租房和人才公寓等,或者重新裝修、完善功能后二次銷售,收購的舊房房款可以直接用于抵頂新房房款;第三種模式是,被征收人可以用房票可購買二手房,二手房業主可以用房票再去購買新房。同時,我們還制定了“按新房交易總價的1%發放以舊換新消費券、落實以舊換新退稅政策、鼓勵房企和中介機構加大優惠力度、拓寬住房公積金使用范圍”等10項支持政策,來暢通新房與二手房交易渠道,更好滿足群眾改善性住房需求。具體信息大家可以到市住建局官方網站、“聊城住建”微信公眾號進行查詢。
圍繞物業服務、智慧管理和環境改善,聊城著力打造有溫度、有品質的“好小區”。
全市共有2455個小區,其中2250個小區實現了物業覆蓋,最近三年,覆蓋率提高了44個百分點。“紅色物業”深入人心,347家物業企業建立了黨組織,18家物業企業選派了黨建指導員,物業服務有了“主心骨”。2097個小區組建了業主委員會,組建率從2020年的5%提升至現在的87%,6700余名黨員業主和業主志愿者,主動站出來參與小區事務,真正實現了“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
“智慧物業”平臺已在主城四區試點,未來將全面推廣。今后業主打開手機,就能參與小區事務表決,動動手指就能完成投票。此外,還在小區試點測試了“隨手拍”功能,業主使用微信小程序,發現問題,隨手一拍,就能直接推送給物業經理,4小時內不處理,自動推送到社區,24小時還沒響應,街道和區、縣主管部門就會介入督辦,小區的事實現了“有人管”和“及時辦”。
硬件提升方面,“十四五”以來,全市改造老舊小區734個,惠及6萬多戶家庭;既有住宅加裝電梯142部,讓1644戶居民告別“上樓難”;增設電動自行車充電端口23萬個,配建比達到1:3.6,遠超省里1:5的要求;這些實事,既改善了居住環境,更方便了群眾生活,還降低了風險隱患,這些都是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
聊城以“微改造、精提升”為路徑,推動社區服務集成、綠色空間拓展與文化活力復興。
“十四五”期間,聊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十大工程”,對香江中軸、長江路等9個重點片區進行了整體提升。不再搞大拆大建,更多的是通過“微改造”實現“精提升”,把養老托育、社區食堂、便民超市、文體活動等功能,系統嵌入到社區服務綜合體中。目前,已建設了5處嵌入式社區服務綜合體。今后,群眾接送孩子、照顧老人、買菜購物、鍛煉身體,都能在“15分鐘生活圈”內就地解決,“家門口”的服務越來越齊全。
綠色空間持續拓展,“十四五”以來新增綠地630公頃,相當于多了900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新建48處綜合公園,比如望岳湖公園、九州洼月季公園等均已成為群眾休閑的新地標;同時,積極利用邊角地、零星地,全市新建改建了297個口袋公園,讓群眾可以“推窗見綠、出門入園”。今年,在主城區新建了利民路濱河兒童友好體育公園、建設路團結運動公園和羽悅健身公園、柳園南路兩側運動公園,為群眾提供了親子互動、休閑鍛煉的新場地,讓綠色空間“既好看又好用”。
在文化保護與活化方面,新增道署東街、狀元街、城隍廟街、臨清桃園等4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新增地委禮堂、工會圖書館等市縣級歷史建筑100處,保護性提升家具廠、粉末冶金廠等傳統院落10余個,完成原雜技團排練廳、原實驗小學辦公用房等51處歷史建筑的加固修繕。同時,激勵社會資本投入古城活化,新增端木糕點、海源雅集等業態項目140余個,匯集零售、餐飲、休閑等市場主體1000余家,推動古城從“靜態保護”走向“活力運營”,讓這座千年水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古韻新風中,煥發嶄新的時代魅力。
聊城堅持“面子”與“里子”并重,從城市體檢、路網暢通、安全韌性三方面系統推進城區建設。率先建立“先體檢、后更新”機制,圍繞六大專項領域開展城市體檢,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
路網系統持續優化,“十四五”以來,完成東昌路、柳園南路、建設西路等城市主干道的建設改造,全市新增道路600余公里,新建改建興華路、黑龍江路、光岳路徒駭河橋等44座橋梁,近期重點推進松桂大街貫通、財干路西延、五路口改造等工程,一批關鍵節點將陸續打通,城市路網結構更趨完善,群眾出行更加便捷。
城市安全底線不斷筑牢,累計改造雨污合流管網600多公里,新增排水管網1100多公里,建成海綿城市134平方公里、綜合管廊33公里,雨天積水問題明顯改善,黑臭水體實現“長制久清”,城市韌性全面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