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 于大龍 李云聰
8月13日,山東商報·山海新聞記者在聊城市召開的“黃沙作底 綠意為墨——聊城70年治沙史詩的世紀答卷”主題記者見面會中了解到,聊城歷經6次黃河改道,廢棄的故道逐漸形成了較為嚴重沙化區域,沙化面積250萬余畝。聊城防沙治沙歷經70年,全市250萬畝沙化貧地已成為林茂糧豐、瓜果飄香的沃土。
聊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二級調研員張景臣同志介紹,聊城市防沙治沙的歷史過程,主要包括戰沙歷程與硬核數據、創新模式與產業升級、精神傳承與未來規劃三個方面。
滔滔大河,蜿蜒九曲。千百年來,黃河一直滋養著魯西平原。由于黃河多沙善淤、變遷無常,改道十分頻繁,素來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
聊城歷史上,經歷過6次黃河改道。黃河改道后,雖然避免了洪澇災害的侵襲,但廢棄的故道逐漸被漫漫黃沙吞噬,形成了西沙河、北沙河、東沙河三大較為嚴重沙化區域,沙化面積250萬余畝。20世紀50年代,聊城市興建了位山灌區,為黃河第二大灌區、山東最大灌區,但“引黃必引沙”,形成3.5萬畝的引黃沉沙池區。沙化嚴重時,小麥、育苗小苗常被風沙卷起,糧食作物產量低而不穩,甚至絕產。1949年冠縣林木覆蓋率不足5%,畝產僅200斤。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面對呼嘯肆虐的風沙,無論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聊城人民一直沒有停下防沙治沙的腳步。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在聊城市沙化嚴重區域設了八個國有林場,專營林業、育林治沙,積極促進了聊城生態好轉。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將其作為重要民生工程來抓,各級黨委、政府大力實施防沙治沙引導性工程,帶領群眾封沙育林,不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20世紀80年代起,聊城市相繼實施了聯合國糧食計劃署2606項目、沿黃青年防護林工程、高標準平原綠化等工程項目,以路、河、渠為大骨架,農田林網為小網格,加之區域性片狀森林,構建了防沙抑塵生態防護網絡。近年來,推進沙化區域林草生態提質增效,通過實施黃河生態廊道建設、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高標準農田防護林網、沙區林果產業建設、林下空間綜合利用等一批生態工程、民生工程,走出了一條沙化有效治理與林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雙贏”之路。
70年來,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全市250萬畝沙化貧地現如今已成為林茂糧豐、瓜果飄香的沃土。據氣象部門監測,目前聊城市區域性沙暴不再出現,大于8級的大風很少出現,災害天氣明顯減少,小麥受干熱風影響次數較上個世紀末減少90%以上、小麥倒伏減少80%以上,聊城市糧食單產、總產量連續22年穩產增產。莘縣馬西林場周邊的小麥畝產從200斤躍升至1400斤。治沙期間,聊城市十幾名黨員群眾因防沙治沙獲全國、全省勞動模范稱號;高唐縣清平林場獲“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稱號,冠縣被選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中國自然資源報頭版頭條以《沙地變林海 荒原成綠洲》為題刊發聊城市防沙治沙工作情況,向全國推廣聊城市的經驗做法,逐步構建形成了防沙治沙聊城模式。
在長期的治沙工作中,聊城市各地自主探索,實施科學治沙、科技興林,涌現了一批既能治沙又能致富的經驗做法,包括黃河故道沙區“林果”種植;沉沙池區“生態治理+”;黃河淤背區“提質增效”;科學利用林下空間,推進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黃河故道風沙區晝夜溫差大、土壤通透性好、光照足,非常適宜發展林果。聊城市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積極引導沙區群眾種植大櫻桃、鴨梨、蘋果、油桃等林果,提高群眾收入。靠木材加工致富的茌平菜屯鎮,三分之二的土地為沙質土壤,通過固沙造林、營林,帶動了板材加工業發展,現有板材加工企業1000余家,年產值達40多億元,成為黃河以北最大的木材初加工基地。田馬園村位于聊城西沙河中心地帶,土壤沙化較重,通過造林治沙,發展林果業,全村發展早熟大櫻桃4000畝,年產優質果品6500噸,產值6000余萬元,人均純收入4萬元以上。
針對沉沙池區,聊城市發揮水利優勢,采用“生態治理+”模式,走出生態扶貧與鄉村振興新路子。一是“生態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籌措資金,建成道路、橋梁、連渠等,改善交通,為發展創造條件。二是“生態治理+覆淤還耕”,平整泥沙成高地,覆蓋原狀土并配套水利設施還耕,既解決清淤棄土問題,又改善耕地、增加糧食產量。三是“生態治理+植樹綠化”,建成高標準綠化帶、防風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減輕揚塵揚沙,形成生態風貌。四是“生態治理+水利風景區”,推進水利樞紐工程與環境治理結合,建成水利風景區和生態景觀廊道。五是“生態治理+產業發展”,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指導,在東阿縣姜樓鎮、劉集鎮與高新區顧官屯鎮交界處建設“位山黃河公園”,發展特色生態旅游,景區自2018年運營以來接待游客超100萬人次。
在黃河淤背區,聊城市創新融合生態屏障與經濟發展,著重提升林木高質量高效益,讓土地“活”起來,質效升上去。大力優化綠植結構,全生命周期管理種苗、栽植、管護與撫育,全面推進生態廊道建設。建設了1200余畝黃河生態林場,育有黃櫨、欒樹、美國紅楓、黃金槐、櫸樹等多個樹種,打造“一廊多彩”生態屏障帶,防風固沙作用顯著。推廣嫁接技術,培育新品種提升附加值,2025年聯合省林科院培育推廣“華雄1號”無絮楊樹新品種,該品種為雄株,無飛絮,具有速生、干直、抗病蟲、抗風折等優良特性。
聊城市資規局積極引導林農發展林下經濟,拓展林業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帶動林農增收致富。目前,全市發展林下經濟總面積8萬余畝,形成了莘縣林下食用菌種植區,高唐縣、冠縣林下中藥材種植區,陽谷縣、茌平區林下特色養殖區等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格局。莘縣國有馬西林場將林下空間租給莘林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林菌、林蟬、林禽、林畜等,打造了“沙地種樹—林木加工—木屑養菌—基料還田養樹”的綠色產業循環,達到以林養菌,以菌促林的目的,并組織周邊村民開展林下養殖,真正做到“盤活林間地,致富周邊人”。陽谷縣杏林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總結林下中華大蟾蜍的先進養殖技術,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在林地樹行空間采用蝌蚪和幼蛙水陸集中精細化飼養與中成齡蛙陸地放養的方式,實現了“林-蛙-菜”的良性生態循環養殖模式,蟾酥、蟾衣均為良好的中藥材,畝均效益達3萬余元,極大地增加了農民收入。
戰風沙,斗荒漠。聊城市根治流沙,生態從“黃色”到“綠色”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創造的,而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用汗水和生命鑄就的。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艱難起步,到改革開放后的科學治理,再到如今實現治沙與致富的雙贏局面,聊城人民防沙治沙的腳步從未停歇。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莘縣任縣委副書記期間,擔任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中國2606造林項目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團結帶領廣大群眾戰天旱、墾林海、斗“沙魔”,建成莘縣北部10萬畝林海,讓馬西地區的自然面貌和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觀;全國勞模田洪勛帶領村民治沙荒,和鄉親們苦干14個春秋,平掉了28個大沙丘,填平了400多個低洼地,治服了4000畝沙荒;田英沖帶領年輕人緊跟時代步伐,利用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大力推銷大櫻桃,以電商助力產業發展,通過網銷促進農民增收,使曾經貧瘠的沙土地變成金疙瘩。
正是這些治沙英雄們的不懈努力和無私奉獻,為聊城市生態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我們指明了未來前行的方向。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毛白楊,如同蘭考的泡桐、塞罕壩的落葉松一樣,成為沙區人民幾十年奮斗治沙的精神象征。下一步,聊城市將著力推進森林在“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四庫中的作用,繼續在生態治理“擴面”“提質”“興業”上下功夫,不斷提高聊城市沙區治理水平。
提升造林技術與樹種選擇。積極引進和推廣先進的治沙技術,與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技術研發和應用。根據聊城本地的氣候、土壤條件,篩選和培育適應性強、抗風沙、耐旱澇的優良樹種,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治沙效果,不斷“擴綠”。
提升綜合生態防護林體系。構建更加完善的綜合生態防護林體系,以各級道路水系為骨架,優化農田防護林網布局,增強防護效能。提升黃河、大運河、徒駭河、馬頰河、漳衛新河森林生態功能帶,豐富林分結構,開展科學森林經營,提升生態質量,做到更加注重“提質”。
發展沙區特色產業。推進林下經濟規模化發展、開展自然科普教育、發展森林康養等,持續推進“興業”目標。
展望未來,聊城將繼續傳承和弘揚治沙精神,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務實的舉措,在生態治理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繪就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壯麗畫卷,為全國防沙治沙事業貢獻更多聊城智慧和力量!